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作者 | 駱一凡

編輯 | 申學舟、羅立璇

設計 | 張鵬飛

“是枝裕和”這個名字最開始出現的時候,編輯們瘋了,反覆核實這個名字是不是寫錯了,前面是“是”,最後是“和”,放在中文裡一塌糊塗。

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爆紅”,還是這一兩年的事情。早在2006年,是枝裕和就曾帶著他的《無人知曉》去過上海電影節,但當時的見面會卻冷清到“無人知曉”。時間到了2017年,情況卻變得完全不同:4月北影節的是枝裕和專題展映,套票一經上線46秒售罄,同年11月日本電影周上《第三度嫌疑人》在電影資料館舉辦的首映場10秒售完。

不過,客觀而言,對於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是枝裕和依然陌生。人們更熟悉的日本導演,是影響了包括馬丁·斯科塞斯等導演的黑澤明、拍出了《寅次郎的故事》的山田洋次,甚至是影響了中國一部分文藝青年的岩井俊二。通過獲得今年戛納金棕櫚獎的契機,這一名相對小眾的導演的作品第一次獲得了與中國大眾觀眾見面的機會。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但“大師”、“金棕櫚”這樣的名聲顯然不是唯一一個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因素。本次負責在中國發行《小偷家族》的路畫影視的總裁蔡公明解釋,他們還看中了這一部作品對於家庭和情感的討論,“我相信它並不小眾”。而影評人閔思嘉則認為,《小偷家族》拍出了中國觀眾所缺乏的對家庭本質的一種思考。

根據貓眼專業版的數據顯示,8月3日全國公映后,《小偷家族》首日票房就達到1336.3萬元,目前累計票房為4676.3萬元,並預測該片最終票房將達到8304.6萬元——這幾乎是多年以來日本文藝電影在中國的最好成績了。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1

時間退回一年前。北京電影節組委會通過安樂影業(是枝裕和多部電影的香港發行方)拿到了是枝裕和八部作品在2017年北影節期間進行展映的版權,同時也促成了是枝裕和本人的中國行。在此之前,他的電影從未在中國內地公開放映。

“像奉俊昊、朴贊郁、是枝裕和這樣的導演,他們既能代表本國,又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未來說不定還有機會來中國拍片,當然我們會首先考慮去促成這些影人的作品來中國。”北影節策展人沙丹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這樣解釋舉辦是枝裕和電影展映的原因。

那次中國之行期間,是枝裕和在電影資料館出席了兩場映后交流,又去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辦了大師班活動,以及《步履不停》的新書籤售。所到之處皆是年輕而活躍的觀眾,這使他既驚訝又困惑。他向身旁的記者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我的電影?”

答案是複雜的,但也是單一的。有人讚賞他能把一家人吃飯的場面拍得非常生活化,也有人喜歡他能夠拍出童趣盎然的小孩,還有人認同他在溫情之下的殘酷和深刻。但大多數人都贊同,總有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會讓人覺得“這裡面說的就是我家的事啊。”

這些年,是枝裕和在國際電影節上收穫了不少獎項,逐漸成為能夠代表日本乃至亞洲在國際上發出聲音的當代日本導演。他在中國,也早已擁有了一批體量不可小覷的藝術電影觀眾。但他本人卻依然保持著一貫的真誠和謙卑。

上午十二點左右,是枝裕和參加完映后交流活動,緊接著是國內媒體採訪環節。那一天,從十二點一直到晚上九點多,是枝裕和幾乎沒有出過屋。

“一家接著一家媒體的採訪,可能是他回答過無數次的問題,但他還是會認真地思索,如果有沒聽明白的地方就跟記者反覆確認,而且他非常溫和,沒有任何厭煩的情緒,你說現在有多少導演能有這樣的好脾氣?”沙丹這樣評價道。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有了第一次的接觸,時隔半年,在11月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辦的日本電影周活動上,是枝裕和再次攜新片《第三度嫌疑人》和主演廣瀨鈴造訪中國,這也是《第三度嫌疑人》的中國首映。

是枝裕和的作品和他本人,從內到外都是高度統一的,溫和細膩,這是所有接觸過是枝裕和的人的共同印象。但汪憶嵐認為,是枝裕和也有說一不二的時候。

當天的活動非常密集,但是在電影放映之前,是枝裕和仍主動要求親自去放映廳調整電影放映時的亮度和光效。對於已經承辦過無數世界級大師的電影放映活動的資料館來說,“這個要求真的挺特別的。”藝聯選片人汪憶嵐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

“他在放映廳的中間站著,讓放映員先放電影,他說調亮一點,聲音再調大一點,或者對比度再怎麼調,工作人員再通過翻譯、用對講機跟放映室的人說,一直反覆地調,直到他滿意了,他才肯離去。”汪憶嵐回憶說,他一定堅持要看到放映所能呈現的最好的效果。

“他一定是把電影藝術放在最靠前的位置,當然這也與他做導演有關,如果做導演沒有這種決斷力和對於電影的苛刻要求的話,那麼電影最終出來的效果和風格是達不到預期水準的。”

2

是枝裕和出生的1962年,正是日本戰後經濟騰飛的時代。但那時候,祖父和父親從台灣復歸,錯過了機會,家裡並沒有很富裕。當時家裡買不起車,全家拍照的時候,是枝裕和的爸爸一定會帶著家人在別人的好車前拍照,而且還拍得像自己家的車一樣。

他回憶起這樣的經歷時不覺得丟人,反而覺得很有趣。雖然童年生活並不富裕,但他總是能用一種“沒有技巧的技巧”,把生活細節,變成電影里人物不緊不慢的生活習慣。比如《步履不停》中男主角阿部寬洗完澡喜歡吃冰淇淋的習慣,就來源於是枝裕和小時候發明的把乳酸菌飲料(可爾必思)冰凍后吃的方法。

小時候,是枝裕和飼養的一百多隻蠶蛹一夜之間化為蝴蝶,那聲音大得就像成群的鳥一起揮動翅膀,但是,他並不是被蝴蝶振翅的巨大美感所震撼,而是留下的俑殼讓當時的他清楚地感到被死亡包圍的恐懼。而蝴蝶的意象也幾次出現在他的電影中,作為已逝親人的化身回到生者身邊。

母親去世后,是枝裕和拍了《步履不停》,是枝裕和是用這部電影接受了母親去世的事實。影片中,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看到黃蝴蝶后堅持說這是早逝的大兒子——“沒有在冬天死掉的蝴蝶,來年回來就會變成黃蝴蝶”,這個細節正是父親去世后,是枝裕和的母親在生前不經意說過的話。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不斷講述的家庭劇,創造了中國觀眾對於“小日子美學”的共鳴。但他擅長的不僅是溫柔細膩地描寫家庭內部情感,這種細膩同樣具備對社會問題的提煉能力,《小偷家族》不同於是枝裕和前面幾部地方也正在於此:它不止表現了這個“非正常家庭”的溫情,還提煉出了現代社會中每個個體身上不同的疏離狀況。

在《小偷家族》中,從事色情服務的女兒不與父母聯繫,唯一她主動去試圖交流的人,是個不能說話的人。小男孩是他們在別人的車裡撿到的,收養小女孩讓她們有“誘拐”的嫌疑,而這對夫妻,也並不是真正合法的夫妻,他們身上也背負兇殺案。他們贍養奶奶,也是因為覬覦她的退休金。

是枝裕和藉由電影提出了:家庭很重要,但血緣不一定重要,那麼到底家庭是什麼?維繫家庭情感的又是什麼?

“從某種角度來說,《小偷家族》是對原生家庭結構的一種顛覆。是枝裕和完全不信任所謂的血緣,這個電影當中所有有血緣的關係都是很冷漠的,這可以說是對於好萊塢所強調的核心家庭觀念的一種反叛。”沙丹認為,是枝裕和的電影看起來很日本,但是他實際並不保守,他骨子裡是真正具有世界電影觀念的導演。

很多看過《小偷家族》的中國觀眾或多或少會拿它跟《我不是葯神》對比,甚至可以說,“葯神”里同樣講了一種“小偷家族式”的重組家庭。

《我不是葯神》中,徐崢飾演的“中年Loser”通過賣葯的方式,與牧師、帶著小朋友的譚卓、“黃毛”還有王傳君飾演的白血病人,重新建立了某種情感。徐崢最後為什麼可以倒貼錢給他們買葯?因為他們逐漸成為了一個家庭。“《葯神》里的重組家庭,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不是無形中也跟小偷家族的內核相契合了呢?”沙丹這樣說。

“中國觀眾內心中對於這樣的家庭故事一定是有渴望的,他拍出了我們所缺乏的一種對家庭的思考。”影評人閔思嘉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小偷家族》中提出的對於血緣、家庭觀念的質疑,最終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範圍內觸動到中國觀眾的神經、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都還是未知的。

“但這一定是藝術電影接近中國觀眾的最快速度。”

3

《小偷家族》在戛納摘得金棕櫚大獎不久后,就傳來有中國公司買下了本地發行權的消息。這意味著中國觀眾將在1993年的《霸王別姬》之後,時隔25年,再次看到金棕櫚作品在中國院線公映。

事實上,不少公司曾對《小偷家族》抱有想法。海秀娛樂CEO王海懿曾經在接受《時光網》的採訪時曾表示,“大家都想買《小偷家族》,我們很早也談過,但後來考慮到版權價格的原因,還有在商業院線的表現問題,最後沒有買。”

《小偷家族》在中國院線的播映權和網路版權最後由路畫影視獲得。“實際上我們也並不是因為得了獎才買,而是這個電影的現實題材,所討論的家庭、情感,讓我們相信它會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路畫影視總裁蔡公明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早在影片加冕金棕櫚之前,路畫影視就已經完成了這次交易。

作為中國發行方,路畫希望藉由金棕櫚的熱度讓更多中國觀眾有興趣走進影院觀影,因此加快了步伐,從影片在戛納成交到確定在院線公映,前後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但一開始,路畫對於這樣一部看起來小眾的日本藝術片如何在中國進行宣發,也很困惑。“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談的都是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理想的家庭觀念、裡面提到的現實問題、溫暖、催淚等等。”蔡公明說,“後來我們發現確實每個人的欣賞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基本的宣傳策略,一個是用是枝裕和、金棕櫚主打它的核心粉絲,另一個是用家庭、情感吸引普通觀眾。”

早在電影上映前,《小偷家族》在眾多媒體平台上的口碑就持續發酵,電影的聲量和指數也一直在提高,並在豆瓣電影被20萬人標記為“想看”。目前,該片共有7.1萬人做出評分,得分高達8.8分。

“從路畫影視前期釋放的物料和媒體先導文案來看,在宣傳上還是重點突出了影片本身的文藝品相和細膩情懷,還有是枝裕和的大師招牌以及金棕櫚”,對於藝術片發行有深刻體會的藝聯選片人汪憶嵐對《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說。

汪憶嵐還提到,《小偷家族》在中國的宣傳海報由著名海報設計大師黃海設計,並且被“殿堂級”DVD發行公司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簡稱CC)在社交平台上轉發,“從宣傳物料的審美品位上來講已經是國際領先水平了。”

今年3月,汪憶嵐就曾從事過枝裕和的上一部作品《第三度嫌疑人》在中國的放映工作。這部電影在豆瓣得分7.1分,最後終僅獲得共計452.2萬元的票房成績。“通常情況下,藝術影片面向的是對電影主題的嚴肅性和突破性有要求的觀眾。”她解釋說。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是枝裕和

“藝術電影在宣發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為了收穫好的效果,對於每一個宣傳點和物料投放,一定要很精準。”汪憶嵐認為,目前國內電影在發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喜歡“高舉高打”,爭首周末排片,但這種方式在熱度的持續性上難以保證,“這種’高舉高打’迅速攻佔宣發陣地的流程並不適合藝術電影。”

與《第三度嫌疑人》僅在藝聯專線上映不同,《小偷家族》此次是面向全國院線公映。

“在面向全國院線的發行上,這次除了由華誼、華夏兩個公司領頭主發,還會通過合作夥伴,比如藉助上影集團在華東地區的宣發力量,讓影片儘可能下沉到三四五線城市,覆蓋到更廣闊的觀眾群體。”蔡公明表示,“我相信它並不小眾,它會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充分的宣傳,當然最後還是要看它的市場表現。”

不得不承認,對於中國電影的主流觀影人群而言,是枝裕和依然是小眾的。但即便如此,《小偷家族》依然是“藝術片中的大片”,它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當它真的能夠有機會在中國大規模上映,觀眾是否買賬,它最終的票房成績,也決定了未來觀眾能夠在電影院看到什麼。”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