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作者|冷罐頭   

編輯|朴芳

2.7分、2.8分、2.5分。

上線兩天,新版《鹿鼎記》的豆瓣評分呈現出小幅波動、整體穩定的態勢。

僅憑一己之力,迅猛地拔高了11月劇集市場的溫度。當然,升溫的因,全屬敗興而歸的觀眾怒火的中燒。

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在新版《鹿鼎記》上線之前,有不少金庸迷及觀眾,對這部作品抱有不小的希望。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張一山和唐藝昕分別在新版《鹿鼎記》中飾演韋小寶和建寧公主

除金庸先生封筆之作的光環,及多部前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外,新版《鹿鼎記》的主創班底也為大眾喂下了一顆「定心丸」。

一方面,在官宣之初,由張一山飾演韋小寶雖小有爭議,但張一山的演技以及自身氣質,還是另大多數觀眾信服的。

另一方面,《鹿鼎記》的編劇申捷,有著《重案六組》《虎媽貓爸》《雞毛飛上天》《白鹿原》等多部優秀作品,斬獲過包括白玉蘭獎、金鷹獎、飛天獎在內的多個最佳編劇獎。

主角演技可圈可點、編劇功力不俗、再加上央八經典劇場的首肯,似乎宣告著新版《鹿鼎記》即便不能超越原作,也斷然不會毀經典。

乘興而來的觀眾們,在劇作品質的迎頭棒喝下,只能敗興而歸。

符號化處理,跳躍式改編

「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在豆瓣高贊熱評中,有網友如是說到。雖有些刺眼,倒也真實。

大多數IP改編的影視作品,都會面臨著在還原原著和強化戲劇張力間進行取捨。遺憾的是,新版《鹿鼎記》並沒能做到在二者間遊刃有餘,甚至還陷入了「兩邊都不討好」的窘境之中。

在表演方式和人物塑造上,除韋小寶的「猴化」以外,其他角色也極盡浮誇之能。康熙帝絲毫沒有少年天子的氣魄、建寧公主的刁蠻任性充斥著低幼感、海公公的腔調也有些過火。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新版《鹿鼎記》劇照

早前,張一山在採訪中說過,新版《鹿鼎記》進行了喜劇化的處理和年輕化的表達。

但從觀眾的口風來看,此番符號化的處理卻成為了眾矢之的。非但沒有形成區別於其它版本的鮮明特質,反而是使具有悲劇內核的《鹿鼎記》,徹底淪為了一場誇張的鬧劇。

究其根本,全員統一的浮誇觀感,在於其話劇化的表達方式。這一點在韋小寶身上尤為突出:用力過猛的五官搭配上懟臉拍的鏡頭;全身每個毛孔都在表演,過多的肢體動作帶來的混亂感;每聲哼唧都不放過的多餘配音引發了觀眾的生理不適……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新版《鹿鼎記》劇照

視覺層面,劇中的服化道、攝影打光、打戲、配樂都難掩粗糙感。鰲拜姓鰲、皇帝稱大臣為您等多處細節錯誤另觀眾的好感度一降再降。自帶各種聲響的bgm非但沒能更好的推動觀眾入戲,反而產生了荒誕感。

與此同時,劇集跳躍式的改編,大量刪減重要戲份,令原著粉大失所望。甚至有原著粉直言:沒有明史案,沒有麗春園,談什麼鹿鼎記。

誠然,部分情節的刪除對劇方而言也是無奈之舉,但其中角色人設的塑造、劇集基調的設定、製作的工藝,也顯然在及格線之下。

斷線的邏輯,消失的嚴肅肌理

外化於行,內化於心。

事實上,新版《鹿鼎記》的滿盤皆輸,要歸因於最終呈現出的「淺薄」效果,與原著內核存在著嚴重偏差。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單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鬥爭是緊密相連的。

韋小寶這一反英雄的角色在《鹿鼎記》中大行其道,除歌頌了其人性中撕碎假仁義、自由自在、至情至性等品質外,也蘊含了對當時的社會體制和國民性的深刻批判。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新版《鹿鼎記》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部獨立的劇集,韋小寶生於妓院,長於市井的人生經歷,以及其流氓、無賴、見風使舵的個性養成的原因,就成為了邏輯鏈上的重要一環。

對其大膽捨棄的新版《鹿鼎記》,在邏輯上顯然是不牢固的。同時單刀直入式的人物刻畫方式,更使觀眾對角色缺乏同理心及「濾鏡」,這從批判韋小寶「猥瑣」「變態」的聲音不絕於耳上,就可以略見一二。

自1984年步入影視化之路開始,《鹿鼎記》已陸續翻拍過五版,而其喜劇外衣下的嚴肅批判性,在梁朝偉出演的第一版中,就已得到了展現。周星馳出演的電影版本,更是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且擁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在將無厘頭的喜劇風格融入到《鹿鼎記》中的同時,對封建政治體制的譏諷成為了內在縱深的肌理,探查到了深度喜劇的精髓。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1992年電影版的《鹿鼎記》由周星馳主演

為尋求特質而過分放大角色的某種屬性,或是無視原著的界限,均是因小失大的不明智之舉。事實上,IP改編,尤其是經典IP的改編,並不是為了打碎誰、重塑誰,而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角色進行全新的融合與成就。

金庸武俠,不是解藥

金庸先生之於武俠世界,可以說是舉足輕重的。

其構建一代人武俠世界觀的幾部重要作品,幾乎都處於十年一翻拍的輪迴中。先入為主的情感並未佔據觀眾的心智,香港、大陸均有可以稱為經典的代表作。

儘管2010年後,金庸武俠劇的翻拍接連碰壁,但因為製作、演員等方面仍有可取之處,所以在傳播度上,是可圈可點的。

以於正擔任編劇的《笑傲江湖》和《神鵰俠侶》為例,儘管其對情感線的另類解讀頗有使詩意江湖轉變為狗血江湖的嫌隙,但在審美、對武俠江湖的構建、及自身邏輯閉環上,品質仍屬上乘。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2014年《神鵰俠侶》海報

2017版的《射鵰英雄傳》則更勝一籌,豆瓣8.0分的評分甚至遠在2003年、2008年的版本之上。在演員陣容上,均為90后全新人,由楊旭文、李一桐、陳星旭、孟子義等領銜主演。當時劇組共有98個主要演員,參與拍攝的群眾演員則高達10萬人次,但所有演員加上群演的費用不到總投資的1/3,以對外公開的預算2個億計算,演員片酬費用大概在6000萬元上下。

新版《鹿鼎記》做錯了什麼?
2017年《射鵰英雄傳》劇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資金充裕的2017版《射鵰英雄傳》採用實景搭建拍攝,實現了對金庸小說中從大漠到江南,從鬧市到幽居的大跨度地域描寫的復原。

對原著精神的高度還原,成為了2017版《射鵰英雄傳》打破「翻拍等於毀經典」這一魔咒的重要原因。

相比較之下,被群嘲的《鹿鼎記》則更像是影視行業快餐時代的產物。將鰲拜府邸寫作「鰲府」的低級錯誤,已經足矣說明了劇本的粗糲質感。

金庸武俠「重出江湖」,並不是收視解藥。匠心與經典的兩相結合,才能生出意外之喜。否則只能在糟蹋經典的唏噓聲中,留下不光彩的一筆。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