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政策分化態勢難「速消」 新興市場如何接招?

全球央行政策分化態勢難「速消」 新興市場如何接招?

資料圖:2017年8月25日,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期間,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左)、美聯儲主席耶倫(中)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傑克遜合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伴隨全球經濟的復甦步伐,市場普遍預期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將會到來。然而,回顧2017年以來的貨幣政策走勢不難發現,主要經濟體對貨幣政策調整的態度有異,貨幣政策分化的態勢不會快速消失。

美聯儲方面,2015年12月以來數次加息,已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提至1.25%-1.5%,市場預計美聯儲在2018年還將有3次加息的可能。歐央行對寬鬆政策的退出則相當謹慎。在保持零利率政策不變同時,歐央行將其資產購買計劃調低至300億歐元,並延長該計劃至2018年9月。這一舉措是在歐元區基本上擺脫了通縮陰影、通脹出現緩慢回升的背景下做出的,反映了歐央行在增長與通脹穩定目標之間的慎重抉擇。日本央行持相似的姿態,在保持基本貼現率負0.1%的水平和每年80萬億日元資產購買的同時,對長期收益率實施了目標管理,防止長期利率上升過快對經濟造成損害。

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節奏取決於多種因素。央行如何置換手中到期的國債,全球債務問題以及地緣政治風險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不過,最為主要的,是各國央行在政策調整的時機選擇上面臨的兩難選擇:如果過早收緊和幅度過大,會抑制產出和阻礙實現通脹目標;如果過晚收緊和幅度不足,則不利於對資產價格的抑制。除了經濟增長、通脹和就業指標作為指引,本輪貨幣政策正常化與央行縮表進程相互交織,使得政策調整的最佳時機選擇越加困難。隨著經濟指標進一步改善,預計未來主要國家的利率收緊和央行縮表將同時進行。而遵循漸進和透明的原則對穩定市場預期尤其重要。

發達國家貨幣政策調整對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溢出效應不容忽視。從基本面看,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有所恢復,但恢復步伐不如發達經濟體快,且在不同區域呈現多速復甦態勢。目前,儘管外部融資總體有所恢復,但地區之間分佈不均,其中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融資相對活躍。在資本流動方面,2018年伴隨美國加息提速、美元走強,或將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形成新一輪的資本流出以及貨幣貶值,這對貨幣當局是否跟進加息形成壓力。

此外,美元是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外幣融資的主要幣種,美元匯率變動以及美元計價資本的跨境流動,將對上述國家的金融穩定造成衝擊。更重要的是,國內金融脆弱性會強化外部金融衝擊的力度。快速增長的國內債務以及與其關聯的銀行體系健康狀況,是多數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金融脆弱性的重要表現。

如何化解風險?總體上說,普遍復甦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抵禦外部金融風險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撐,但需根據就業和通脹等主要目標調整貨幣政策,對外部金融衝擊特別是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需要以宏觀審慎的監管措施加以配合,同時,抑制國內債務水平,提高金融體系的韌性,將有助於化解外部金融風險。

全球央行政策分化態勢難「速消」 新興市場如何接招?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