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尚比亞南部的盧安瓜國家公園裡,一隻口乾舌燥的獅子正在飲水解渴。圖片來源:Isak Pretorius/NHM

警惕的鵜鶘

攝影:赫爾穆特·莫伊克(Helmut Moik)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羽翼如寬大的披風,眉目半掩。這幅肖像神秘十足。圖片來源:Helmut Moik/NHM

照片主人公的姿勢和人類如出一轍,目光灼灼,頭頂華美的冠飾,身著濃密的羽毛披風,微微揚起半掩面龐。即便名字已經泄露天機,這幅肖像依然神秘十足。看不到它有著世界最大名號的喙,很難想象這就是一隻達爾馬提亞鵜鶘,因為就算是額前飄逸的銀白色毛髮,或是頭頂火焰般炸開的鬆散羽毛,都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物種的可能。這張照片拍攝於黎明時分的羅馬尼亞多瑙河三角洲的一個小島上,當時圖中主人公還保持著睡覺姿勢,腦袋扭轉180度,長長的喙擱在背上,埋在羽毛里。這種動物出了名的害羞,因此攝影師必須在日出之前來到拍攝點,藏好,然後靜靜等待黎明。這裡的鵜鶘來自地中海地區或東歐,大多都是為了繁殖,專程遠道而來的,而這個小島以及沼澤植物群恰好給他們提供了遠離捕食者的容身之所,不僅能讓他們安全築巢安家,也能睡個好覺。但和許多鳥類一樣,鵜鶘睡覺的時候都會留一隻眼睜著,它的大腦也只有一半會休息,而且會斷斷續續調整狀態:這時候大腦的哪些部分可以休息,眼睛又該睜多大。它的喙部掛著一個巨大的喉袋,這也是一個神奇工具,不僅能幫它輕鬆撈魚並且穩穩兜住獵物,當這個皮囊暴露在空氣中隨風飄動的時候,還能通過循環蒸發的辦法降下體溫。然而到了寒冷的晚上,這巨大的喙就可能成了一個劣勢,因為熱量會通過這大面積裸露的皮膚喪失,這也是這種鳥喜歡把喙埋在羽翼底下的原因之一。同時,這樣一來,它吸入的空氣還能被自身的體溫加熱。有了以上這些知識,回看上面這幅肖像,它真可謂是達爾馬提亞鵜鶘,這種歐洲最大捕魚鳥類最發人深省的照片了。

狩獵者

攝影:康拉德·沃瑟(Konrad Wothe)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很少能有一張照片展現獵豹運動中那流動的優雅。圖片來源:Konrad Wothe/NHM

獵豹可以說是攝影師最鍾愛的拍攝對象之一了。然而因為在白天,豹子通常在睡大覺,所以在大多數照片中,他們總是斜倚在樹枝上,展現獵豹運動中那流動的優雅的的肖像就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了。要拍出這樣的一幅作品,攝影師必須好好規劃。這位攝影師在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待了一個多星期,終於摸清了目標獵豹的狩獵區,以及她經常造訪的休息點。他還發現,這隻母豹一般在黃昏時分從歇息的樹上爬下來,開始覓食。這張照片誕生於九十年代,正是膠片攝影的黃金時期。在當時,想要在日落之後抓住最後一束光的尾巴,只能靠低速快門配上大光圈完成。攝影師康拉德·沃瑟並沒有繞開難以避免的影像顆粒感,而是好好利用——他追蹤著獵豹奔跑的大跨步,隨之平移鏡頭,焦點鎖定在她的眼睛上,按下快門,結果誕生了一幅如畫的代表作,因此斬獲大獎,並且經久不衰。

小小觀察者

攝影:西里爾·羅索(Cyril Ruoso)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對這隻小猴子來說,面前這個兩條腿站立的靈長類動物、他的三腳架和上面的鏡頭簡直有著不可抵擋的魔力。圖片來源:Cyril Ruoso/NHM

攝影師再找不到一個比這更完美的姿勢,更別說更好的模特了。秦嶺山區的早晨,天色陰沉,森林郁蔥,樹冠下的土地上結了一層霜。雖說寒冷,柔和的光線卻給攝影提供了絕佳環境。而對這隻小猴子來說,面前這個兩條腿站立的靈長類動物、他的三腳架和上面的鏡頭簡直有著不可抵擋的魔力。它離開了媽媽溫暖的懷抱,找到一個視野最好的地方,坐下,完美平衡。它的雙手雙腳蜷縮著取暖。在秦嶺地區,這個小東西是攝影師西里爾·羅索跟拍的金絲猴中最偏愛的一隻。這裡的猴子雖然偶爾會下地,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在樹上進食。他們啃樹葉、樹皮,吃花蕾和地衣,所以基本不怎麼需要訓練自己的敏捷度。對最年輕的猴子來說,蒼鷹甚至是罕見的金鷹突然俯衝也是一種風險。然而對整個金絲猴群體來說,真正的威脅是森林砍伐、人口擴張以及過去的狩獵行為。在上一個千年時期里,中國的東部、中部和南部,不管是高海拔還是低海拔地區,都能看到金絲猴的身影。但到了今天,它們的數量僅剩不到4000隻,狹居在陝西省南部的一系列自然保護區里。

時髦的求愛者

攝影:蒂姆·拉曼(Tim Laman)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他把身子背過去,背向慧眼獨具的女孩,這就是他的催眠術。圖片來源:Tim Laman/NHM

這是一幅十二線風鳥的肖像。照片中並不是他最玉樹臨風的樣子,但確乎是他壯觀表演的最高潮——站在舞蹈木杆的頂部,情慾的對象也出現在畫幅里。他把身子背過去,背向這個慧眼獨具的女孩,這就是他的催眠術。亮黃色的羽毛閃耀在她面前,不僅如此,12條奇特的絲線也從側翼羽毛尖端深處展開,撩動她的面龐,令她心動不已。在此之前,他已經通過自己的歌喉把這個女孩吸引到了杆子上,露出胸前泛著金屬光澤的羽毛以及喙中令人訝異的一抹翠綠。現在他倆正處於親密階段,在這之後,他們倆也許會交配,也有可能沒有結果——也許這是一段短暫的意亂情迷,在這之後他倆的關係就結束了,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她對這個求愛者健康狀況的判斷。這隻鳥起舞的樹榦是一顆瘦高的枯樹,立在新幾內亞島的一片沼澤森林中,雄性十二線風鳥在黎明時分在上面落腳。為了捕捉到這張照片,攝影師必須在黎明前找到一個和樹枝高度齊平的位置,然後靜候隱藏,在成功按下快門之前,他得一直重複這個過程,不管花多長時間(到了第七天,拉曼終於得償所願)。雄鳥非凡的黃色羽毛要通過吃某些特定的水果來加分,如果不好好保養,就可能會褪色發白。與此同時,如果求愛者想要碾壓情敵的話,他的表演也要反覆練習,因為如果雌鳥最終選擇與他交配,就意味著他們的兒子也會繼承他風光的外表和精力充沛的毅力,而女兒也該在選擇適和的男青年的時候繼承母親良好的品味。

沙漠伏擊手

攝影:托馬斯·德雷斯勒(Thomas Dressler)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侏噝蝰蛇扭動腰肢,鑽進沙子里。一秒鐘的時間裡,露在表面的就只有一雙眼睛和尾巴末端了。圖片來源:Thomas Dressler/NHM

這條侏噝蝰蛇擺出了一個特有的S形伏擊姿勢,在沙子里蠕動。一秒鐘的時間裡,露在表面的就只有一雙眼睛和尾巴末端了。攝影師在納米比亞納米布沙漠沙丘的背風坡上發現了它,它把自己埋在沙子里,第一是為了安全,第二也是為了更好地捕獵。它的眼睛、鼻孔與普通的蛇不同,不是嵌在兩側,而是長在頭頂,這樣它就能在潛伏的同時正常觀察和呼吸。同時,它的尾巴擺到了腦袋附近,這樣一來,尾尖就能偽裝成一條新生的蛆蟲,在沙面上蠕動,把捕食的蜥蜴或者壁虎誘騙到自己的攻擊範圍內。侏噝蝰蛇在白天和夜晚都能進行狩獵,根據季節和溫度有所不同。通過側向纏繞技術,這條蛇能夠隨時隨地以驚人的速度移動,而且身體只有一部分與發燙的沙子接觸。它的獵物主要是蜥蜴和夜行的壁虎,從中榨取食物和水分。

問候

攝影:卡爾·安曼(Karl Ammann)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阿姨用鼻子蹭這隻小長頸鹿,用自己的腦袋揉他。圖片來源:Karl Ammann/NHM

這幅肖像非常親密,主人公是一隻僅有數月大的網紋長頸鹿。在肯亞北部的桑布魯自然保護區,母長頸鹿正領著兒子,介紹他們的家庭成員,這時候一隻大概是他阿姨的長頸鹿過來跟他打招呼。阿姨用鼻子蹭這隻小長頸鹿,用自己的腦袋揉他。其他的母長頸鹿和小長頸鹿也都湊過來問候他。小傢伙的媽媽是在離長頸鹿群不遠的一片熱帶稀樹草原中生下孩子的。但當她離開準備哺乳的時候,小長頸鹿必須得到別人的照料。小長頸鹿身上的網狀圖案比成年長頸鹿顏色要淺,在斑駁的光線下幾乎難以辨認,這也讓他巧妙藏匿起來,在獅子和其他捕食者的虎視眈眈之下保護自己——而這些捕食者正是超過一半的小長頸鹿活不到成年的罪魁禍首。媽媽生完孩子便站起來,而新生的小長頸鹿,歷經艱難,呱呱墜地,過不了三十分鐘也站了起來,開始吃奶。它頭頂成簇狀細細的角平躺在腦袋上,但隨著軟骨組織逐漸成為骨頭,這鹿角也慢慢站了起來。一群雌性長頸鹿、小長頸鹿組成了一個更大範圍內該種群的子群體,年輕的雄性長頸鹿則有著自己的單身漢聯盟,而成年雄性長頸鹿更多喜歡獨來獨往。和大象一樣,長頸鹿通過次聲波(頻率低於人類聽覺範圍的聲音)來交流,這也讓他們即便在夜晚也能在遠距離內保持聯繫。這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社會,而這隻初來乍到的小長頸鹿這一輩子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雪原降落

攝影:文森特·穆尼爾(Vincent Munier)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這隻貓頭鷹不僅展現了其精準的招錄技術,還有它鉤曲的利爪。圖片來源:Vincent Munier/NHM

巨大的翅膀上下拍打,羽毛向外張開,這隻雪鴞要準備著陸了。在灰白色天空的背景下,這隻貓頭鷹不僅展現了其精準的著陸技術,還有它鉤曲的利爪。近乎苔原的草原上白雪皚皚,照片取景冬季,十分經典。但這並不是北極,而是加拿大魁北克一片大風橫掃的草原,這隻雪鴞就在這畫了一個圈,作為自己的臨時狩獵區。她是個年輕的姑娘——體格比雄性雪鴞要大些,而且從她羽毛上明顯的條紋也能看出來。她一路來到北極圈以南,尋找一片合適的土地,積雪最好淺於30厘米,好讓自己進行突襲。她身上有好幾層羽衣,包括貼身羽絨以及長著厚厚羽毛的雙腳。這些羽毛讓她的防寒能力和北極狐不相上下。同時,有著這麼大的體型——作為北美最重的雪鴞,她站著的時候身高超過60厘米——也讓她減少表面積,更好地儲存熱量。雖然她也能夠捕食那些像野兔和海鴨這麼大的獵物,她的日常主食依然是小型嚙齒類動物,主要是旅鼠。所以如果雪太深或者地面冰層太厚沒辦法突破,她可能就會開始尋找更遠的南方獵場,到了春天再返回北極圈。

地衣造型

攝影:皮特·牛津(Pete Oxford)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一隻雄性螽斯cos一根樹枝,和周圍的整體環境巧妙融合。圖片來源:Pete Oxford/NHM

運動迷彩配飾,上面結著地衣款式的殼,苔蘚一樣波狀的觸鬚伸出來,這隻雄性螽斯正在cos一根樹枝,和周圍的整體環境巧妙融合。如此精妙的偽裝意味著只有最專業的自然攝影師才能發覺其中端倪,拍出這樣的肖像。在南美,我們已知的螽斯(叢林蟋蟀,俗名蟈蟈)有好幾百種,這只是其中之一,生活在厄瓜多,處於安迪斯山脈西坡的一片雲霧繚繞的森林中。絕大多數螽斯都是變身專家,能夠熟練地隱藏在各種植被中,避開眾多捕食者,而且它們中還有不少物種我們尚未探明。雄螽斯不僅能夠根據環境調整自己的膚色好與之匹配,還能扭曲自己的身體,偽裝成苔蘚或是苔蘚的部分元素。他簡直是擺造型方面的專家,能夠完美喬裝。為了覓得異性繁衍後代,這隻雄性螽斯需要先引她過來。但因為不能在白天被天敵發現,他一般都在夜晚歌唱——將他的一對前翅(一隻裝有刮刀,另一隻配有銼刀)相互摩擦,便能產生一系列迷人的震動,其頻率甚至可以一路延伸到超聲波的範圍中,而這也是另一種躲避捕食者探測的辦法。在厄瓜多的赤道雨林中,一年不分四季,交配也能全年無休。但安第斯山脈這種典型的氣候也意味著長期的多雲天氣和頻繁的降雨,赤道高溫遇上夜間的溫度驟降,優勢難免被抵消,這樣迅速降低的氣溫也可能澆滅螽斯的交配熱情。

洞中田鼠

攝影:丹尼·格林(Danny Green)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德比郡的管道被廢棄了,但這裡的河岸卻是這些大田鼠的理想棲居地。圖片來源:Danny Green/NHM

這根排水管道的大小似乎和田鼠的身材完全契合,但攝影師丹尼·格林卻花了好些天在管道的另一邊紮營等待,好不容易才看到一隻水田鼠。德比郡的管道被廢棄了,但這裡的河岸卻是這些大田鼠的理想棲居地:地形陡峭但容易挖洞,沒有太多遮蔭但有各種鮮嫩多汁的草、苔類和開花植物,給它們提供了豐富的蔭蔽和食物。相對較淺、平靜的河水也讓他們能夠隨時下潛,作為逃生路線。這是他們完美的城市避難所。唯一的問題就是下大雨的時候,它們的洞穴有發洪水的危險。在英國,水田鼠喜歡傍水而居,而且能夠游泳。但另一方面,它們並不是水生嚙齒動物。他們沒有蹼足,如果被迫長時間浸在水裡,他們的皮毛就會吸飽水分。不過幸運的是,如果預測會有發洪水的可能,市政廳就會降低地下水位,避免管道泛濫。在英國的其他地方,水田鼠面臨的威脅就大了。除了洪水之外,濕地排水、疏浚河道和溪流管道,以及耕地和牲畜放牧的延伸,一路擴張到河邊,也導致水田鼠在原有活動範圍90%的土地上銷聲匿跡——這一下降在英國所有哺乳類動物中都是最顯著的。北美野生水貂的捕食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如果水田鼠想要通過水路逃走的話,這些半水生的捕食者能輕易抓住他們,體型小一些的雌性水貂甚至能擠進他們的下水管道。

酷貓

攝影:伊薩克·比勒陀利烏斯(Isak Pretorius)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這隻母獅子需要喝水,而攝影師知道她要去哪。圖片來源:Isak Pretorius/NHM

帶有穿透力的眼神,正面凝視,這是一幅經典的捕食者肖像。然而透過這與視線齊平的角度,在周圍鬱鬱蔥蔥的綠色畫框映襯下,畫面有些令人不安——就像意外被發現在花園低地池塘里啜水的獅子一樣。這個水塘在非洲尚比亞的南盧安瓜國家公園,攝影師伊薩克·比勒陀利烏斯估計,經過了上一晚的水牛捕獵和盛宴,接著又睡了一夜養精蓄銳之後,這隻母獅子一定渴了,而且他也知道她會去哪兒喝水。因此,如果說能在雨季草叢中精準拍到她出現的確切方位,確實不能排除運氣的成分的話,那麼拍攝的構圖和實踐的掌控就是扎紮實實的功夫了——伊薩克恰巧在她盯著前方、伸出舌頭的一刻按下了快門。同時,攝影師坐在車中,在水塘的另一側利用長焦鏡頭,完成了低角度拍攝。他還充分利用早上的陽光,展現出了豐富的色彩。結果這幅原始肖像中,這隻最受攝影師追捧的非洲動物在鏡頭下效果令人震驚。

緊密交匯

攝影:托尼·吳(Tony Wu)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斯卡看起來也是巨大的,因為它離攝影師很近。圖片來源:Tony Wu/NHM

這是斯卡(Scar)的肖像。斯卡是一隻異常友好的抹香鯨。它的額頭看起來巨大無比,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抹香鯨的頭部長度幾乎接近其體長的三分之一,裝載著全世界最大的大腦和鯨魚的器官。這是一個巨大的蠟質的充滿液體的腔體,其功能要麼是在深潛的時候控制浮力,要麼就是在尋找魷魚和其他魚類的時候用作聲吶回聲定位系統,亦或許二者兼備。在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斯卡還是青少年的歲數(不到15歲),而且他的身長只有18米,剛剛超過其潛在體長的一半。不過它看起來還是挺大的,因為和攝影師離得近。它正在向攝影師要價,希望有人能揉一揉它。斯卡總是十分友好。他出生於加勒比海的多美尼加,自從2005年來,鯨魚研究者就一直在觀察著這個家庭。在被一頭長肢領航鯨攻擊之後,這隻抹香鯨第一次游向了一艘船,也許是為了尋求安慰吧。他的頭部和背鰭都受傷了,而這些傷痕也成了後來他的名字(Scar,也有傷痕的意思)。它似乎很享受跟著船並肩同行,久而久之也生出對人類的信任:他會和潛水的人打交道,向他們發出友好的訊號。在拍下這張照片后不久,斯卡就離開了它的原生環境,直到二十多歲奔三的時候,人們才有可能在繁殖場附近再次見到他。

敏感的猛獸

攝影:拉里·林奇(Larry Lynch)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攝影師知道這個巨人已經心滿意足,不打算繼續移動了,於是架好三腳架靜待黃昏。圖片來源:Larry Lynch/NHM

它很大,非常大,也非常飽。從大小上看,它體長超過三米——因此可以推測,這應該是一隻雄性美國短吻鱷。在佛羅里達的邁阿卡河州立公園,小河慢慢乾涸,魚被困在了水塘里,於是這隻鱷魚便就著這天上掉下的餡餅飽餐了一頓。攝影師知道這個巨人已經心滿意足,不打算繼續移動了,於是架好三腳架靜待黃昏。他打開閃光燈,但把光調到最低設置,把焦點放在這隻爬行動物的眼睛上——正是這對眼睛,定義了它們夜間獵人的身份。短吻鱷的眼睛閃著紅色的光,這是因為光線攝入眼睛時,會照到眼球底部的照膜,然後反射回來呈現紅色。這層透明絨氈層能夠增強它在昏暗光線下的視力。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點,照膜也會根據光線的強弱自動調整。短吻鱷能在黑暗的水下找到方向,還有另一個原因:為了適應環境,它的頭部皮膚上有著許多感覺器官,特別是眼睛和下巴周圍,這讓它對壓力的感知力比人類的指尖還要好。因此,即便是輕微的流水運動引起的一點點壓力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監測。這樣一來,這隻短吻鱷就能在黑暗中探測獵物。儘管穿著厚厚的鱗甲,看起來行動遲緩笨拙,這隻美國東南部最大的陸地捕食者還是能在視覺和觸覺方面表現出眾,是一隻非常敏感的猛獸。

放鬆的藝術

攝影:賈斯珀·道斯特(Jasper Doest)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經典肖像背後的故事
雙眼緊閉,眼球在半透明的眼皮底下翻滾,他進入了夢境。圖片來源:Jasper Doest/NHM

雖然這張照片只露出了半張臉,而且主人公的雙眼緊閉,我們依然能看出,圖中透出一股純粹放鬆的氣息。也許是因為對方也是靈長類動物,和我們同源,而我們和這種細微的面部共通之處也十分合拍。事實上,它雙眼緊閉,眼球在半透明的眼皮底下翻滾,應該已經進入了夢境。照片里這個打瞌睡的猴子是一隻年輕的日本獼猴,日本人曾一度將其尊為人與神之間關係的神聖調解人。

今天,日本獼猴算是一種保護動物了,雖然它的命運不盡相同。在某些地方,他們像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而在另一些地方,他們就如同過街老鼠般惹人討厭。在這裡,這個年輕的小傢伙擁有它龐大的家庭,在溫泉中泡澡社交——鼎鼎有名的日本地獄谷猴就棲居在日本本州島火山地區的地獄谷野猿公苑,泡在“熱水浴缸”中。上世紀60年代,有一隻大膽的母猴子看到人類在池中的種種享樂,也利用起這一池溫水,於是她的親朋好友也接連下水,結果從那以後,本地的日本獼猴一到冬天就會來這裡放鬆取暖。今天,這個溫泉池已經成了獼猴的專屬領地,而且到了冬天,他們會一個個來到這裡暖身子,同時一群人類在一旁觀察拍照。它們完全不害怕周圍的人類——這隻小猴子在攝影師面前進入了夢鄉,與它一同的還有25隻睡著的成年猴,純粹的平靜悠然。

翻譯:馬昕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乙未光畫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