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加坡財長:新加坡是如何保持競爭優勢的
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首發於「財經雜誌」(ID:i-caijing)
文/本刊記者 江瑋 編輯/袁雪
當新加坡意識到自己的經濟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保持高速增長,這個東南亞城市國家決定選擇保持開放,並通過經濟轉型和創新提高競爭力。
由財政部長王瑞傑擔任主席的未來經濟委員會的任務是推動新加坡未來十年經濟增長。委員會建議,通過深化國際往來、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數碼科技(行情300079,診股)能力和執行產業轉型藍圖等,使新加坡經濟實現2%至3%的增長。
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新加坡對於外界的變化敏感,經濟時有波動。不過得益於出口和製造業的強勁增長,新加坡已經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估從2%-3%上調至3%-3.5%。去年新加坡的經濟增長率為2%。
王瑞傑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經濟轉型過程中,最主要的挑戰在於如何讓人們擁抱變化。
新加坡是中國最大外資來源國,中國則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的一個優勢在於,中國企業可將其作為向東盟地區發展的基地。“新加坡有約7000家中國企業,表明新加坡是作為中國企業尋找合作夥伴、區域化的基地。”王瑞傑說。
王瑞傑擔任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首席私人秘書,是被提及的總理潛在接班人之一。
他現在所擔任的財長以及此前任職的金融管理局局長,都與李顯龍成為總理前的政治生涯軌跡相似。李顯龍曾表示他的繼任者很有可能在內閣成員中。
稅率只是競爭優勢一部分
《財經》:受外部環境影響,新加坡經濟近年增速放緩。作為財政部長,你也擔任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的聯合主席。新加坡經濟轉型的邏輯和重點是什麼?
王瑞傑:兩個因素正在驅動全球經濟發生結構性變化:一是每個經濟體都在尋求升級和重組;二有很多重要的技術變化正在改變商業模式,進而改變不同產業的競爭優勢。新加坡的公司和產業想要在全球保持競爭力,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關鍵領域。
第一是創新,既可以是新的商業模式,也可以是對現有技術的更好運用,或者是對新技術的使用。
第二是國際化,面對全球的競爭,企業如何在全球環境下站穩腳跟,如何與世界上其他公司和人建立合作關係,提供可以服務於不同市場的創新產品。
第三是公司在能力和生產力方面的組織方式,我們想敦促企業領導認真對待政府為經濟重組而為企業創新與擴大業務及人才培訓所做的努力。
第四是發展人力。掌握新的技能至關重要,舊的學習模式——高中或大學畢業后就停止學習已經不再適用,需要的是終身學習。除了在年輕時打好基礎外,在職培訓也逐漸更為重要。
經濟是很複雜的,即使像新加坡這樣一個小的經濟體,不同產業都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我們組建了未來經濟委員會,與大約9000人進行廣泛磋商,他們共同的一個反饋是變化。變化正在發生,甚至還會以更快的速度繼續發生,我們討論應如何改變經濟結構,如何改變工作模式,如何修改企業戰略。變化只有在足夠的人相信它並為之行動的情況下才能發生,空談不會帶來變革。
因此我們決定推出產業轉型藍圖,它涉及23個領域,目前已推出了超過一半,剩下的將在2018年3月前推出。
《財經》:經濟轉型從來不容易,新加坡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王瑞傑:主要挑戰在於讓每個人擁抱變化。變化本身是艱難的,正如人們習慣於用某種方式刷牙、穿某種風格的衣服,如果你的公司已經運營多年,提出要改變過去的工作方式是很難的,但這是必要的。
《財經》:正如你所說,每個國家都在尋求升級,英美等國家的做法是大幅降低了公司稅,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保持競爭優勢的做法是什麼?
王瑞傑:要想成為一個創業、釋放潛力的好地方,需要政治上的穩定,制定明確的、投資者可以理解的政策,減少貿然改變政策導致的風險,建立一套人們可預期的規則。
保持競爭優勢需要做很多事情,包括基礎設施的質量、政府制定規則和監管的質量;運行良好的金融體系;還應該是一個透明的市場。我們還需要思考如何能夠促進創新,加大對研發的投入。
保持稅率的競爭力只是諸多事情之一。目前新加坡的稅率很有競爭力,公司所得稅是17%。問題不在於一個國家改變稅率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現在判斷由此帶來的影響還為時過早。
《財經》:你在2017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了一個數碼化計劃。每個行業都有轉型需求,為什麼會特別突出數碼化?
王瑞傑:我們所處的是信息知識經濟時代,數碼革命將對幾乎每個產業都產生重大影響,不論企業的大小。
我們需要為這些變化充分做好準備。可以做兩方面的事情:其一,現有的技術讓中小企業執行起來可能有難度,成本較高,所需的專業知識也可能是無法企及的。所以我們想找到一個實用的辦法來幫助中小企業跟上這些變化。
其二,對於即將發生的重大變化,比如人工智慧、物聯網融合、自動化,要確保我們的研發單位、大學、大企業可快速改變以跟上即將到來的轉型。
中小企業數碼化計劃是其中一項目協助中小企業利用資訊數碼科技提高生產力, 並且加快數碼轉型步伐。
中國企業有哪些機會
《財經》:中新關係曾在2016年時發生過波折,你如何評價當前的中新關係?
王瑞傑:中新建立外交關係之前的上世紀70年代,在鄧小平和李光耀時代,兩國關係已經很好地建立起來。我們的前財長、副總理吳慶瑞參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擔任經濟特區的顧問。
建立在這樣強勁的基礎之上,我們的關係與合作取得諸多進展。兩國在多個領域具有戰略契合性和共同利益。新加坡是中國最大的外資來源,中國是新加坡最大貿易夥伴。新加坡有約7000家中國企業,表明新加坡是作為中國企業尋找合作夥伴、區域化的基地。
金融方面的互聯互通已經有很大進展。新加坡是中國之外第一個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中國的銀行到新加坡運營,為在新加坡的中國企業提供支持。“一帶一路”倡議還將給企業提供更好的平台。
《財經》:倫敦已取代新加坡成為僅次於香港的第二大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金融方面,兩國可以如何深化合作?
王瑞傑:新加坡非常支持人民幣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16年,人民幣也被納入新加坡官方外匯儲備中,這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邁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人民幣國際重要性的提升,拓寬了新加坡與中國的合作。有些中國企業也通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為中國西部的項目進行進行融資,在新加坡募集資金,節約了約人民幣1.52億元。這些基礎設施項目還需要得到適當安排,在發生爭議時得到中立的仲裁。新加坡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工程企業,可以提供法律、會計、設計、融資活動等服務,也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與中國企業合作進行“走出去戰略”。
我們還希望推動保險業的合作,大型項目尤其是基礎設施項目的風險對沖工具將會很重要。再結合多邊開發銀行比如亞投行和私營部門,可以籌集到更多資金落實這些項目。
《財經》:基礎設施方面,新加坡將與馬來西亞合作修建一條高速鐵路。你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贏得這個項目的機會?
王瑞傑: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同意設立一個資產公司來管理鐵路網路和車輛,它也將負責設計、融資、維護和運營,很快會就此招標。我和很多同事,包括我們的總理已經體驗過中國的高鐵,可靠也很舒適。我對中國企業提出有競爭力的競標方案有信心。
除了高鐵,新加坡在交通領域還有很多需求。中國企業已經在新加坡贏得大約220億元的項目,涉及列車、鐵路網等方面。從現在到2030年,新加坡將在陸路交通方面再投資約3000億元。歡迎中國企業參與競標。
《財經》:新加坡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積极參与的意願,在這一倡議下會如何合作?
王瑞傑:“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倡議,它包括了五個主要要素。
一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何能夠建設高質量的基礎設施,無論是機場、海港還是工業園,使經濟更好地融合,促進人員和商品的流動。第二個領域是貿易和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投資大約有85%來自新加坡;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大約有三分之一流向新加坡。第三個領域是金融流動。金融是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成為可能的關鍵。我和亞投行行長以及中國財政部長也就此進行了討論。第四個領域是監管協調。提升這一地區的互聯互通,我們需要考慮簽訂可以為之提供幫助的政府間協議,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這樣的貿易或者投資協議是其中一部分。此外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為減少風險需要建立一個中立的平台,在出現爭議的情況下進行不偏袒、客觀的仲裁,讓各方都接受。最後一個重要的領域是人員互聯互通。
TPP仍有意義
《財經》:新加坡同時參與了TPP和RCEP談判。對新加坡而言,它們的重要程度是否有先後之分?
王瑞傑:新加坡相信自由貿易,也一直致力於實現自由貿易。如果我們能在WTO框架下達成全球層面的協議,那是最理想的。但這也是最難的,因為需要得到每一個成員國的同意。
對我們而言,儘可能地持續取得進展是重要的,其中包括區域性協議。比如東盟成立了東盟經濟共同體,新加坡也積極支持TPP和RCEP談判。美國雖然退出TPP,餘下成員還會繼續展開討論。同時我們也在推動RCEP,希望明年可以取得重大進展。
《財經》:沒有美國的TPP(跨太平洋(行情601099,診股)夥伴關係協定)已經更名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美國的缺席還會讓這個自貿協定有吸引力嗎?
王瑞傑:美國決定採取更雙邊的方式,但對TPP的剩餘成員而言,我們認為一個更廣泛的協議對每個人都有利。我們將繼續保持貿易自由化前進的動力,在不同經濟體之間促進合作;同時也將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
我在清華大學發言時提到“索洛悖論”現象:為什麼對重要的技術有那麼多討論,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但生產增長還是放緩。我們需思考實現增長和提高生產力的不同方式。因此,在討論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各國也討論如何通過國家間的合作以便對各國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提升。
《財經》:新加坡明年將成為東盟輪值主席國,你們會在東盟經濟和金融融合方面推進哪些議程?
王瑞傑:一是推進區域經濟融合,希望RCEP談判能夠取得進展。明年也是東盟-中國創新年。創新將成為經濟轉型的一股關鍵驅動力,這也是為何我在訪問中國期間特別關注中國正在發生的創新活動。
李顯龍接班人?
《財經》:在你看來,新加坡下一任總理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王瑞傑:在我們的國會體系中,最重要的是要贏得民眾的信任。在成為總理之前,你要先當選國會議員,所有議員都花很多時間去了解所在選區居民,尋求改善他們的生活。
我們還需要持續關注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了解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如何動員民眾做出改變。經濟轉型是一部分,如何在一個多元種族、文化、宗教的社會裡維持凝聚力以及如何讓年輕人通過教育發揮潛能等,這對新加坡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財經》:李總理說他的接班人很有可能就在內閣成員之中,你也是被提到的潛在接班人之一,對此,你如何回應?
王瑞傑:我們的內閣很有凝聚力,這始於李光耀總理時期,並延續至第二位總理吳作棟和現任總理李顯龍。內閣成員每周召開會議,討論政策,每個人都提出政策建議,參與到了討論之中。我們花時間討論的還有我們與鄰國和夥伴的關係。我們將繼續與包括中國在內的鄰國維持富有建設性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了解了不同部門面臨的不同議題,這讓我們每個人對國家議題有更好的理解。這是一個非常有凝聚力的團隊,總理則是這支團隊的帶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