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好片饑渴症發作,被過譽的《無名之輩》凈利奔2.5億

作者: 哈麥

截止12月4日,《無名之輩》上映19天,累計總票房近6.7億。按貓眼專業版的預測,最終總票房可能追近8億。如果按8億算,投資方能分到約3億。這部片的製作成本據傳是3000萬,加上宣發,總成本預估不超過5000萬。那凈利潤可能在2.5億上下。

國產好片饑渴症發作,被過譽的《無名之輩》凈利奔2.5億

《無名之輩》的極好口碑和黑馬走勢讓很多業內人士感到意外。

上映至今,雖然在影迷聚集的豆瓣和大眾購票平台貓眼的評分都各往下掉了0.1分,但豆瓣8.2分,貓眼9.1分,仍然很高,以致於不少人覺得它被過譽了。

國產好片饑渴症發作,被過譽的《無名之輩》凈利奔2.5億

就文藝片來比,賈樟柯入圍過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江湖兒女》豆瓣7.7分,貓眼7.7分。就商業片來比,各方面都被認為很成熟的《唐人街探案2》豆瓣6.7分,貓眼9.0分。就同類型電影來比,早在2006年就驚艷過觀眾的《瘋狂的石頭》豆瓣8.3分。

作為新人導演饒曉志的第二部電影,《無名之輩》在當下國產片里,算得上驚喜,但挑剔的觀眾不會覺得它是一部8分以上的優質作品,劇情邏輯、人物動機、結尾矛盾衝突的解決,都可以找到讓人吐槽的地方。

國產好片饑渴症發作,被過譽的《無名之輩》凈利奔2.5億

但對多數觀眾而言,它確實做到了戳人,很多觀眾看笑了,也有很多觀眾看哭了。小人物們的失意和苦楚,小人物們的卑微和尊嚴,小人物們的掙扎和堅持,那種這個時代隨處可見的黑色,那種這個時代多數人身上都有的“喪”,是能激發共鳴,讓人感動的。

實際上,就像這兩年大賣的電影一樣,《無名之輩》的成功也並非偶然,它從某些側面呼應了一種普遍的時代情緒。就像《戰狼2》、《紅海行動》背後的“大國崛起”,《我不是葯神》背後的“人商法矛盾”,《西虹市首富》背後的“屌絲與富人”,《前任2》背後的“快餐式愛情”。

十一月國產好片的稀缺,以及國產電影里好的表演的稀缺,又正好給了它一個被捧的機會。用一位網友的話總結,“不是《無名之輩》多好,是國產片多爛,觀眾們給點糧食就能餵飽。”

所以,我們看到,《無名之輩》以黑馬之姿逆襲並碾壓了《毒液》、《神奇動物2》、《憨豆特工3》、《無敵破壞王2》等幾部好萊塢大片,至今排片佔比遙遙領先,穩居票房日冠。

這完全顛覆了過去的一種“傳統”,就是國產小片碰到好萊塢大片就躲,就註定成炮灰。

環境真的已經變了。今年排在票房榜前二十的電影,前四部全是國產片。上榜的好萊塢大片,《復仇者聯盟3》、《毒液》、《侏羅紀世界2》、《頭號玩家》、《碟中諜6》、《巨齒鯊》、《狂暴巨獸》、《蟻人2》,共8部,表現都是中規中矩,或不及預期。

國產好片饑渴症發作,被過譽的《無名之輩》凈利奔2.5億

爆款全是國產電影,而且多數都是以小博大,比如《我不是葯神》、《西虹市首富》、《前任3》、《後來的我們》、《一出好戲》、《超時空同居》、《無名之輩》、《快把我哥帶走》、《悲傷逆流成河》。

反而那些向好萊塢學習的大製作,《西遊記女兒國》、《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阿修羅》、《戰神紀》、《冰封俠2》、《謎巢》,一個個要麼票房遇冷,要麼撲的很慘。

都說電影行業這兩年進入寒冬了,但那是在融資端和製作端,並不在觀眾。不是觀眾不喜歡看電影了,觀眾對好電影的需求還很旺盛呢。

大盤雖然增長不動了,但單片票房還是在走高,2015年一部《捉妖記》24.4億,2016年一部《美人魚》33.86億,2017年一部《戰狼2》56.83億,2018年《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葯神》三部電影票房超過30億,最高的《紅海行動》36.5億。

很大程度上,是自以為是、盲目追熱潮的電影投資人判斷錯位了、滯后了,是拍電影人的人整體創作力沒跟上,是連能達到《無名之輩》這種水準的電影都太少。要不然,也不會存在口碑過譽票房讓業內人都看不懂這種事情。

您可能也會喜歡…

發表迴響